找到相关内容499篇,用时9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袁了凡佛学思想析论

    和集,纵经百千万劫苍海桑田之变也不亡失,待时节因缘成熟时,照样毫厘不爽受果报 :“积集诸业乃至百千万劫中,不失不烧不坏,与果报时不亡。……如谷草地中,得时 节而生,不失不坏。”(注:《大智度论》卷...;后以贡生为四川一知县,在任三年半即告归;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, 当终于正寝;惜命中无。袁黄一一备录谨记。自此以后,虽勤奋好学、博通古今,举凡天 文、象数、河洛、律吕、水利、兵备、堪舆等等,均能...

    任宜敏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8453990567.html
  • 三乘究竟与一乘究竟——兼论印顺导师由缘起性空论以证成“一乘究竟”的可能性

    引导众生依菩萨法而入佛乘。   印顺导师准此经偈而言,佛陀表象上是说三乘,其实还是“教菩萨法”。因为声闻与缘觉的修证,是适应众生,而作为引入佛道方便的。《法华经》中的“穷喻”、“火宅喻”、“...  一般错觉《法华经》中众生必当成佛的理论依据,就是来自佛性本有论,且以“系珠喻”为教证:穷醉卧中,亲友将一颗无价宝珠系他的衣服里面。那人后来非常贫苦,却完全不知自己身怀宝珠,及至亲友告知此事,...

    释昭慧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543490898.html
  • 宽谦法师:唯识学入门——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

    rdquo;,我们才有可能深入法性,也才可以豁达。   唯识专谈法相,《唯识三十颂》里只有一个偈谈“性”,但要谈“法性”一定要用中观,用般若,用龙树菩萨...金刚经》等都谈空,谈不,谈无,谈非,这些不、无、空、非都有否定的倾向,否定甚么?自性。   这不是要否定“性”,而是“法性”最深沉的部分叫&...

    宽谦法师

    五明研究|宽谦法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1091551.html
  • 寒山·寒山寺·寒山文化初探

    ,识之不见。若欲见之,不得取相,乃可见之。寒山文殊,遁迹国清,拾得普贤,状如贫。”闾丘胤到台州任上即去国清寺,厨房里寻见丰干所描述的两位贤者,不修边幅,疯疯颠颠。闾丘胤不以貌相,见两人便拜。寒山、...文殊相传,是佛、法、僧三者常历史传承中衍化而成,致使记载中互有传闻之说;至于清雍正帝封寒山、拾得为和合二仙,是因治国需要“正信调直,不离和合因缘。”而以寒山状貌和性情,又很符合当时的记载和传说。...

    林锡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5591638.html
  • 论王船山的天道观

    而不必知。”(《外传》,1/850)因此,船山总是“人之道”的意义上谈论“道”。船山晚年之作《四书训义》也强调了这一点。《中庸》第十三章:“曰:‘道不远人。人之为道而远人,不可以为道。’”船山解释...一种对象。时间实体化了。[12]   《论语?罕》记载,“川上曰:“逝者如斯夫!不舍昼夜。” 程解释说,“此道体也。天运而不已,日往则月来,寒往则暑来,水流而不息,物生而不穷,皆与道为体,运...

    刘梁剑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55692086.html
  • 僧肇与玄学化的中国佛学

    的,即“少壮同体,百龄一质”。之所以有来去动静之别,只是视角不同而已。庄生藏山、川上,皆有感于去而难留,非能离今而过去。其实,藏山于泽,“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,...。及冠年,而名振关辅。时竞誉之徒,莫不猜其早达,或千里趍负[1],入关抗辩。肇既才思幽玄,又善谈说,承机挫锐,曾不流滞。时京兆宿儒,及关外英彦,莫不挹其锋辩,负气摧衄。   后罗什至姑臧,肇自远从...

    麻天祥

    五明研究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261993674.html
  • 禅七与禅宗

    称之为马祖。道一幼年汉州罗汉寺依释处寂剃度出家。20岁渝州(今重庆)圆律师处受具足戒。同时也曾一度新罗(今韩国)国王无相(也称“金和尚”)座下参学,剑南(今四川境内)一带游访问道。唐开元年间(...“平常心是道”。因为“道不属修。若言修得,修成还坏。”只有顺其自然,开发自性,用平常心来看待一切,方能修得成道。即心即佛是修行的重要一面,但是同时还要有“非心非佛“的一面,道一将此譬喻成,一个小孩...

    印顺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9474294078.html
  • 中国佛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

    持强烈的反对态度。这是不同的文化接触与碰撞伊始必然出现的情况。佛教要中土扎根,就必须从根本上打消人们的种种疑虑。成书于东汉末三国时的牟的《理惑论》就集中反映了佛教初传中土而引起的种种疑虑及反对意见,同时以佛教为基点而提出了最早的儒佛道三教一致论。《理惑论》采用了问答的形式,问者代表当时社会上对外来佛教表示怀疑和反对的人,牟则站佛教的立场上作答。问答主要集中对佛、佛教教义和佛教的出家修行...

    洪修平 陈红兵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0/01/17485796901.html
  • 敦煌莫高窟第9窟甬道供养人画像年代再探

    窟索承勋一样均为索勋之子,索□鼎任“沙州司马”,索承勋任“沙州长史”,冯培红先生认为是索勋上台后为了控制政权的需要。[25]据索□鼎题名可知,他龙纪二年之前已去世,其任职当张淮深当政时期。另一承勋任“...至迟此年之前李弘定已经不再任瓜州刺史,接替他的是这位张使君,而第9窟李弘定供养人画像及题名当此之前绘写。   索勋为了控制沙州政局,让其索承勋任沙州长史,无独有偶,李弘愿等发动政变以后,先自任...

    张景峰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0/01/22054597099.html